「偏心的結果,就是被遺棄。」在社會上,這樣的故事并不鮮見。一位老人身患重病,卻被自己的兒女丟包,成為一段令人心痛的新聞。
據了解,這名老人早年分配財產時,將財產均分給了兩個兒子,各拿3千萬,卻對兩個女兒只字未提。
然而,當老人健康出現問題,需要人照顧時,女兒們卻選擇了冷漠以對,理由簡單卻刺耳:「我們沒分到財產,照顧老人是兒子的事。」
這位老人的故事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甚至掀起了一場情感的風暴。「既然偏心兒子,那就讓兒子來照顧!」
許多網友憤憤不平,認為老人因為在財產分配上厚此薄彼,導致自己如今無人照料的局面簡直是咎由自取。
更有甚者表示,老人在分財產時的偏心行為,實際上已經破壞了家庭內部的和諧,最終導致今天這個令人心寒的結果。
根據《TVBS》報導,故事的原發者在PTT論壇上替這位老人打抱不平,發文質問:「沒分到財產就不照顧長輩了嗎?」但沒想到,這番言論非但沒有得到網友的同情,反而引來了更激烈的批評。
「這種偏心的老人,本來就不值得被照顧!」有網友毫不留情地評論道。另有網友分享了自己或身邊的類似經歷:「我家鄰居就是,所有財產都給了兒子,結果兒子們聯手把他送進了養老院,連探望都很少。」
這些話語或許刺耳,卻也道出了一個冷酷的現實:在家庭關系中,公平與否可能直接決定了未來的命運。盡管法律規定,直系親屬之間負有相互扶養的義務,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義務往往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變得模糊不清。
即便如此,法律也提供了幾個例外情況,允許當事人申請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比如扶養義務會讓自己無法維持生活,或者曾經遭受重大侮辱或虐待等。
然而,無論法律如何規定,家庭情感的紐帶遠比法律條文復雜得多。
當老人在分配財產時忽視了女兒們的權益時,他或許沒料到今天的后果。當女兒們選擇不再為父親的健康付出時,她們內心的傷痕早已無法撫平。「如果要照顧,也是我有空再來。」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女兒們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不是不孝,而是報應。」
在這個故事中,家庭中的愛與恨交織,公平與偏見對抗,最終引發的,不僅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斷裂,更是社會公眾對偏心老人的同情與質疑。
希望每一個家庭在面對財產分配問題時,都能做到公正和平等,因為那些未曾說出口的傷害,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變成不愿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