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則新聞報道,讓北京一戶普通人家成了焦點,許多網友,甚至歐美人士紛紛去他家一探究竟。
他家毗鄰國際村,地處高樓林立的繁華鬧市,卻破爛如回收站,如孤島般穩坐在馬路主干道中央,將車水馬龍分成人字形。早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區里為了遮丑,特意給他家砌上圍墻。
這戶人家,便是「北京最牛釘子戶」張長福的家。
為什麼他會在北京首都的黃金地段,堅守在破舊的危房里?扎在馬路中央苦熬7年后,他後來怎麼樣了?
張長福祖輩三代都是北京朝陽區太陽宮鄉西尚家樓村人,早年,村里分給兄弟二人幾塊宅基地,他和弟弟兩戶的房子挨著,兩戶約有400多平米,地處黃金位置,在北四環附近一個十字路口。
2002年,鄉里計劃打造高端精品小區,張家地處的尚家樓村就是後來修建UHN國際村的地方。
隨著拆遷工程不斷拓展,村里的街坊鄰居們紛紛搬走,只有張家兄弟因為不滿意拆遷協議,仍然堅守在此,親眼看著周圍的高樓像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那時候,229名村民們都收到了房屋評估單,張長福的房本上登記的面積是153.6㎡(約46坪),評估單給的報價是每平米5000多元,總計83萬元(約372萬新台幣)。依照當時的拆遷政策,張長福能以4239元/㎡的價格買下一套兩居室回遷房。
但是張長福家有自建房,實際面積卻約是300㎡(約91坪),所以他覺得很虧,「值一塊的東西,給三毛,你干嗎?」他對拆遷款的分配非常不滿意。
有人說:「咱老百姓這一輩子就咬這一口,你說這嘴該張多大?」這次拆遷,張長福一張嘴就要1套3居室外加250萬元(約1122萬新台幣)現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