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池上鄉新生路的龐大人流依舊川流不息。然而誰能想到,昔日的書法藝術卻在這里引發了一場意外的交通風波?池上鄉新興推出的「書法路牌」,用書法家的手寫字體取代了常見的標準字樣,打算既美化環境又傳遞文化。然而,這一溫情之舉卻在無意間引發了波瀾壯闊的爭議。
劇情的主角是那些普通的用路人。很多初到池上的外地人,在面對這些充滿藝術氣息卻難以辨認的路牌時,頓時感到困惑不已。尤其是新生路,一個簡單的「新」字,因為書法體的潦草筆畫,常被誤認為「寨」,
一時間讓許多人陷入找路的迷茫之中。「好看的路牌,真不知道該怎麼走了。」一位外地游客無奈地向記者吐露心聲。
事情的發展迅速發酵,各種聲音紛至沓來。臉書粉專「理觀點Leo's Blog」更是直言不諱地批評:「路牌不是涂鴉板,池上不要再胡搞。」內容指出,11位書法家有11種不同的手寫,字體不統一,會讓人多花時間去解讀。交通標志的內容要簡潔扼要,視覺上必須保證一致性,讓用路者可以馬上看懂,且不會因為字體或圖形內容參差不齊,分神導致交通事故。
池上鄉的鄉長林建宏在面對不斷增長的壓力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和必須做出的反應。他親自出面致歉,承認在實施過程中忽略了清楚辨識與易讀性的通則,表示如果確有違背規范愿意進行修正。林建宏解釋初衷時,也是眼角帶淚,說出自己的苦衷:「2016年的尼伯特颱風,讓這里的路牌大面積損毀。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為池上注入點藝術的氣息,沒想到卻引起這麼多麻煩。」
為了回應群眾的關切,縣府交通及觀光發發展處也介入此事。負責人表示,路名牌作為交通標志,其內容必須以國字方體為準,確保簡潔和易讀。而池上鄉「書法路牌」雖然立意良善,但從執行結果來看,確實另有缺陷。
經過多方面的倡議與協調,池上鄉最終決定在尊重初衷的前提下,重新設計并印制新的路牌。而那些書法家們的作品,將被安排在公共景點展示,發揮它們應有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池上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論是多麼美好的構想,最終只有在實際操作和實用性兼顧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造福大眾。希望未來,池上鄉能夠在藝術與實用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給本地和外地的居民們帶來真正便利和美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