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內丼」引發熱議:傳統飲食文化還是不雅習慣?
在日本,關于「口內丼」(口中調味)的討論近日引發了廣泛的爭論。這種吃法指的是,將白飯和配菜同時放入口中咀嚼,形成一種「在嘴里完成丼飯」的行為。
對于許多日本人來說,這種吃法是從小被教導的飲食習慣,但如今卻面臨兩極化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是沒品、甚至惡心的行為,而有人則認為這是日本古老的飲食文化。
「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同時吃配菜和白飯的『口內丼』看法兩極。」
什麼是「口內丼」?
「口內丼」指的是將白飯和配菜一同放入口中咀嚼,而不是先單獨吃配菜再吃白飯。支持這種吃法的人認為,這能更好地調和各種食材的味道,使得每一口都有豐富的層次感。
實際上,這種吃法在日本由來已久,甚至還有一個更正式的稱謂——「口中調味」。
根據廣島國際大學健康科學院醫療營養學系準教授木村留美的研究,口中調味這種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室町時代。
當時,日本的飲食習慣就是將白飯、配菜和湯品混合,通過「口中調味」來感受不同食材的味道。到了1970年代,三角吃法(三角食べ)在日本學校被推廣,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吃法。
「根據曾經寫過相關論文,任職于廣島國際大學健康科學院醫療營養學系的準教授,木村留美小姐表示:『日本自古以來就習慣在嘴里還留著配菜的時候吃白飯,進行口中調味。 這種由白飯、配菜和湯品所構成的飲食文化,大概是從室町時代就形成了。
』 」
所謂三角吃法,就是在白飯、配菜和湯品之間循環食用,確保每一口都能均衡地享用不同食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