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里弦子的聲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脆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里有這麼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首詩寫于1931年,是林徽因在香山養病期間所寫,此時的林徽因已經27歲了,早已不是十余年那個崇尚愛情的小姑娘了。
但無論歲月在臉上留下多少風霜,林徽因在骨子里,都未曾改變,始終是那個渴望在愛情里游曳的人兒。
她的多愁善感,她的剛毅堅強,她的美麗動人,都讓旁人驚嘆,而林徽因身上綻放出的光芒,彷佛是民國時代一顆璀璨的星,令人眼前一亮。
是啊,民國大師何其之多,但像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卻并不多,在現代文學史上,林徽因有一席之地,而在中國建筑史上,她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林徽因還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師者,她與丈夫梁思成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一起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筑系,時至今日,這兩所院系為新中國培養了多少建筑人才,沒人說得清。
在耀眼的光環之下,人們似乎忽略了林徽因內心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女子,而在青春年少里,徐志摩則為她編織了一個童話般的夢。
只是在這場夢里,林徽因提前清醒并果斷退了出去,給了徐志摩無盡的遺憾,那麼林徽因為何能急流勇退,在愛情的甜言蜜語中抽身?
這是因為她與徐志摩髮妻張幼儀的第一次相見。
或許有一種女人,當你看到她第一眼的時候,就已經失戀了,對于徐志摩而言,林徽因就是這樣的女人。
民國時代,是個解放思想的重要時期,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是當時文人嘶啞的吶喊,他們反對禁錮,他們渴望自由,以至于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從心底是抗拒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