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棣為何總能死里逃生?
靖難之役為何爆發?有一種說法很有代表性,因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了。但實則在朱元璋死前通過藍玉案,幾乎殺絕淮西勛貴集團后,以文抑武和削藩,就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朱允炆登基后是這麼干的,朱棣當上皇上后,也是這麼干的。
不同點僅在于,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的勝利,豎起了巨大威望,所以他能成功。而朱允炆由于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結果輸得沒人能再找著他(失蹤)。故而從這個角度分析,「靖難之役」相當于大明朝的一次終考罷了。
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也能看清楚這種趨勢。由于朱標之死,造成了大明未來的皇上,成為弱勢方,因此必須干掉以藍玉為首的這些,有力量推翻大明,且還一貫飛揚跋扈的人物。干掉這些人后,有能力翻盤的就只剩下各地的朱家藩王了。
後來,朱元璋就曾反問過朱允炆:要是你的那些叔叔們都不服氣,想重奪江山你怎麼辦?朱允炆表示:「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意思就是,先懷柔感化,若不行,那就奪了他們的一切特權,還不服氣,就派兵干掉。
通過以上這段對話,就已經能清楚感知到了,削藩勢在必行。只不過這個任務,是由下一任皇上來干的。若干成了,那就是皇上威武霸氣,君臨天下了,皇位穩穩當當。若干不成?也無所謂,反正都是朱家人打架,皇位上的人,終究是朱元璋的后代。
也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如此,為啥朱元璋不直接傳位給朱棣?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已領教到了淮西勛貴(武將)的危害,認識到了「治天下」,必須要依靠文官才能讓大明繼續下去。
而朱允炆的背后,便齊刷刷站著幾乎所有文臣。
後來朱棣當了皇上后,也面臨了這種困境。朱高熾身后是文官,朱高煦背后是武將,哪怕朱棣再喜歡朱高煦也沒辦法,還是把皇位傳給了他看不上的朱高熾。
朱瞻基比朱允炆有福就有福在,他老爸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的皇帝,替他夯實了基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