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涌現出的「九五至尊」多達400余位。
但是,在這400多人中,唯有一人最為特殊,他便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一個集皇帝、傀儡、漢奸、戰犯、合法公民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千古奇人。
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帝,在其身死道消之后,后世人總會將其一生的所有作為蓋棺定論并追加上一個中肯的謚號。
不過,作為一個身世較之前面400多位帝王也盡顯奇特的溥儀,就連死后的謚號也同樣曲折離奇。
自從1967年溥儀因病去世后,滿清的遺民便一直對于給溥儀上謚號一事爭論不休。
最初,隨國民黨去往台灣的昔日愛新覺羅貴族們為溥儀定了「清恭帝」的謚號。《逸周書·卷六》中對于「恭」字謚號的注解為:尊賢敬讓。
從字面意思看,恭帝的謚號應該都是歸屬于那些才能、品德盡皆超然的帝王,但自從晉朝以后,此謚號卻多用于前代王朝的亡國之君,所以實際意義是含貶義更多一些。
如果按照歷史的慣例,那些居住在台灣的滿清遺民給溥儀所上的謚號倒也確實有著幾分依據。
只是值得玩味的是,「恭帝」這個謚號多為后代王朝的統治者為了嘲諷前朝的皇帝而上的,作為同家族的后人給溥儀上這個謚號卻顯得有些滑稽。
當給溥儀上謚號的熱潮傳至內地時,大陸的許多昔日「前清遺老」也尤為重視,對于給溥儀上何謚號也是紛爭不休。最終,經過多輪的爭辯,最終也定出了一個謚號——清愍帝。
和前文所描述的「恭」字不同,愍,其無論是字面還是實際意義上都是貶義。據《逸周書》中記載:在統治期間,讓國家遭受外敵欺辱、使人民遭遇無邊苦難為愍。
雖然與「恭」比起來要貶抑許多,但「愍」字卻是最為適合溥儀的謚號,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神來之筆。
因為「愍」通「憫」,另一層的含義是哀憐、同情之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