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陳友諒告別自己的父親陳普才,兄弟五人一起加入徐壽輝的起義軍。陳普才是個老實巴交的漁民,他不想讓兒子們去造反,但陳友諒不聽,堅決離開了父親。一年后,陳友諒當上了元帥,他來家鄉接父親,父親卻說:「你當初不聽我的話,我將來恐怕死無葬身之地!」
對此,《明史·陳友諒傳》記載:
友諒之從徐壽輝也,其父普才止之。不聽。及貴,往迎之。普才曰:「汝違吾命,吾不知死所矣。」
陳友諒當時風頭正盛,他肯定沒想到,父親的話在多年后應驗了。
《左傳》中有一句話,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用這8個字來形容陳友諒,或許再恰當不過。元朝末年,陳友諒一躍成為勢力最大的梟雄,只可惜最后敗在了朱元璋手里。隨著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實錄》把陳友諒塑造成了一個殘暴、奢靡、不擇手段的「暴君」,其實,歷史上的陳友諒,絕對不僅僅是反面教材,他對歷史的影響,遠不止這些。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陳友諒,希望通過多方史料的對比和分析,向大家展示一個不一樣的元末梟雄。
提起陳友諒,就不得不提徐壽輝。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聲勢浩大,但從根本上說,真正的「紅巾軍」有兩個不同的派系。公元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潁州人韓山童發動黃河民工起義,由于當時所有參與起事的人都頭戴紅巾,因此稱之為紅巾軍。
幾個月后,湖北黃岡人徐壽輝在僧人彭瑩玉的攛掇下,在天堂寨發動起義,根據《新元史·徐壽輝傳》記載:
其眾以紅巾裹首,與汝、穎妖賊同。
也就是說,徐壽輝起義的時候,大家頭上也裹著紅巾,和韓山童一樣。
因為韓山童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而徐壽輝主要在長江流域,為了區分,后人把韓山童這一派稱為「北方紅巾軍」,把徐壽輝這一派稱為「南方紅巾軍」。雖然都是紅巾軍,其實兩者沒有統屬關系。後來,南北紅巾軍各自發展了不同的支系,北方紅巾軍以朱元璋為主,南方紅巾軍則以陳友諒為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