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秋天,一位叫做陸英的民國佳人與世長辭。她是民初著名教育家張武齡的原配夫人,也是聲名遠揚的「合肥四姐妹」的母親。
離世那年,陸英年僅36歲,身后留下了9個年幼的孩子。
很難想象,在與丈夫張武齡結婚的16年間,陸英為了給張家綿延子孫,陸陸續續一共懷胎14次,不算上中途夭折的,最后孕育了4個女兒和5個兒子。
也許是生育過后的感染,也許是常年積勞成疾,在生下第14胎不久后,陸英就染上了罕見的敗血癥,一病不起。
預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陸英做了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決定。
張家家大業大,她知道自己走后,這個家庭必然要有一個新的主母,可是她又放心不下9個孩子。于是臨終前,陸英把9個的保姆和奶媽都叫到身邊。在那個傭人平均月工資僅有兩塊大洋的年代,陸英給了她們每人二百塊大洋,并對她們說:
「她們要向我保證,日后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無論錢夠不夠用,不管自己有多苦,一定要堅持把孩子帶到十八歲。」
這些保姆奶媽們在張家侍奉多年,有感于陸英往日的良善與恩德,紛紛含淚應承。
陸英故去后,張家一如她生前所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失去母親的兒女們,郁郁寡歡,懷念主母的下人們,扼腕嘆息。作為一家之主的張武齡為了改善這種愁云慘淡的氛圍,絕口不提過世的妻子。
當三女兒兆和把一首懷念母親的悼亡詩給他看時,張武齡平靜地評述說:這是騷體。
孩子們心有怨言,都道父親把母親給忘了,只有張武齡將那份不為人道的哀傷兀自在心中反復咀嚼消化。
生活就是這樣,即便坍塌了一角,仍需負重前行。浸透哀傷,將日子過成三百六十五天的風刀霜劍,已然于事無補,成年人都應深諳此道,何況教育家張武齡。
于是在陸英病逝一年以后,他續娶了繼室韋均一。
畢竟,偌大一個家庭需要一個當家主母,維持平和,體弱多病的他,也需要一個照顧自己的枕邊人。可是張武齡到底把這一切想得太簡單、太理想了。
起源就在于,他和韋均一的這段婚姻,某種程度上是「被精心安排的」。
韋均一生于一個優渥的中產家庭,父親是國醫。少女時代的她先后在蘇州、上海讀書,畢業后被聘請到張武齡創辦的樂益女中任教。一年后,她與張武齡結婚。
這樁婚事,始于女方長輩的有意撮合。韋均一的叔祖父早年就在社交場合結識了張武齡,對他很是欣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