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中重現了許多明朝初年的歷史人物。其中,朱棣身邊的「靖難名臣」也逐漸登場。最先出場的是張玉,而后是朱能、姚廣孝等人。其中,張玉亮相時的身份是元朝樞密院知院,這個身份和歷史是相符的,但是,歷史上,張玉第一次出場發生在洪武十八年,比劇中的時間要晚得多。
張玉是明朝「靖難四公爵」之一,也是朱棣麾下的頭號戰將。他死后,被朱棣追封為榮國公。若干年后,張玉的家族甚至超越徐家,成為了明朝第一勛貴。
本文,筆者不談論劇情,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重現一位橫刀立馬的靖難名將。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能征善戰的兩位,他們除了自身擁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外,更擅長借助謀臣武將的能力,《名山藏》中有一句話:
「張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廣孝若劉基矣,跡其終始,殆有異焉。」
意思是說,朱棣麾下的張玉、朱能、姚廣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達、常遇春、劉伯溫相提并論。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其意思很明顯,張玉作為朱棣麾下的頭號大將,他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過,和朱能、姚廣孝不同的是,張玉最初是元朝的官員。《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記載:
張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為樞密知院。元亡,從走漠北。洪武十八年,北元繼續潰敗,作為漢人的張玉決定帶著家人歸附明朝。
張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元朝末年,張玉曾擔任元朝的樞密知院。洪武元年,徐達北伐時平定河南,張玉隨北元逃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歸附明朝。
張玉出生于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他比朱棣大17歲,而朱棣的另一位靖難名臣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說,雖然同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張玉和朱能卻不是同一代人(張玉的長子張輔僅比朱能小5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