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所有兒子中,除去原定為太子的朱標,以及後來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外,余下諸多子嗣并不怎麼出名。
一方面,是因為剩下的子嗣的確沒有做出什麼出彩的成就,另一方面則是其中一些皇子的所作所為,也實在不值得記載。
以朱元璋兒子魯王朱檀為例,就因荒淫無道的性格,最終被朱元璋親自處以「髡刑」,堪稱莫大羞辱。
那麼封建社會年間,髡刑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呢?魯王朱檀,又是荒唐到何等地步,才會落得個這般結局?
了解這種刑罰之前,我們可以先回憶,三國時期發生的另一個故事——削發代首。
當年曹操領軍出征之際,嚴令麾下將士,禁止踩踏農民莊稼。結果剛好走到田野間,曹操的坐騎便不受控制的沖向麥田。
為正軍心,曹操最終選擇削發代首,以銘心志。后人對此十分疑惑,分明是砍頭的罪過,怎麼剪個頭髮就沒事兒了?
主要原因就在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曹操及麾下將士們對頭髮的看重,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重要。
而所謂髡刑,其實也就是將人的頭髮全部剃掉,并且不允許當事人以出家為僧人作為借口。
盡管這樣的刑罰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皮肉之苦,但精神上的羞辱,卻足以令人崩潰。沒有頭髮,只要出門便會被人發現曾經遭受過的髡刑。
面對如此情形,身邊所有人的指指點點與小聲議論,都會促使人朝著精神崩潰的邊緣發展,真可謂是生不如死。
特別是魯王朱檀這樣的皇親貴族,分明坐擁地位和權勢,卻被自家父親這般對待,更讓人難堪。
要知道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視孝、忠二字。朱元璋借此舉告訴世人,其子朱檀行為不檢、不考慮父親的感受,是為不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如今卻又遭受髡刑,是為不孝。此等不忠不孝的人,簡直是大明朝的恥辱。
民眾哪管原因和結果,都是朱元璋一手促成,反正最終解釋權在朱元璋那里,人們只要了解朱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