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金碧輝煌、巍峨壯麗的神秘「院落」,它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紫禁城,現稱故宮。
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宮殿: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公尺,大小宮殿70多座,房間9000多間等。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這座歷經明清兩朝近500年歷史的、規模宏大的古代宮殿,竟然沒有修建1處廁所。
我們參觀故宮時,也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現象:故宮里只有新建供參觀者使用的廁所,而無明清所建的廁所。
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明清兩朝的皇帝、后妃等皇室成員,以及數不清的太監、宮女等都是如何方便的呢?
一起揭秘下明清故宮的「廁所」真相。
但凡世間的飲食男女,都有三急,身處金碧輝煌紫禁城的皇室成員,以及伺候他們的太監宮女等人,同樣不例外。
而為什麼故宮不建廁所?
相信最能給出正確答案的是應該是主張修建紫禁城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了。鈺姐分析一下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安全考慮。
先說下古代廁所的淵源。從古至今,人類的三急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總體來說,解決「出口」問題,一是糞坑,一是便器。
在漢朝以前,古代皇宮里是專門修建有廁所的,俗稱「糞坑」。但古代生產力落后,廁所修建得也十分簡陋。
尤其穩固性與安全性差,危險系數很大:一是糞水容易反彈,令方便的人遭殃;二是容易掉進糞坑,嚴重的還會被嗆死,被淹死。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皇帝叫晉景公,有一次在吃飯時突然感覺腹痛難耐,于是趕緊跑去上廁所,結果一不小心一腳踏空掉進了糞坑,最終被淹死了,成為史上最為悲催的皇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