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字子厚,父親給他取名為「載」,出自《周易》中的「厚德載物」,后人稱他為張子或「橫渠先生」。「橫渠」二字,是地名,位于今天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境內,這里是張載講學的地方,也是他的長眠之所。
其實,張載本不是橫渠人,他之所以來到橫渠,和他父親的死亡有關。張載生于長安,他的父親名叫張迪,曾任涪州知州,張載家中有兄弟兩人,弟弟比他小10歲。在張載15歲那年,父親病逝,他帶著母親和幼弟,護送父親的靈柩從涪州(重慶境內)到老家長安。
當他們沿途路過橫渠的時候,盤纏用完了。正巧西夏李元昊當時稱帝,人們傳言西北正在鬧兵變。為避免打擾到父親安息,張載和母親商量,就在橫渠把父親安葬下來。一年后,張載回到長安,賣掉家中的祖宅,舉家搬到橫渠,守在父親的身旁。
《宋史·張載傳》記載:
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
意思是說,張載年少時,也有少年俠氣的一面,他喜歡「談兵」,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帶兵幫大宋收復失地。
21歲那年,張載遇到了一位改變他一生的大人物,這個人就是范仲淹。當時,正值宋仁宗慶歷元年,范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張載久仰范仲淹大名,他疾走數百里,終于找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一向禮賢下士,聽聞有學子要來拜訪自己,便和他深談。
對于這次談話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但卻記載了另外一件事情。《宋史》:
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
當時,張載向范仲淹獻出了《邊議九條》,范仲淹對張載的見識非常欣賞。但是,范仲淹并沒有夸贊張載,而是警告他:「你是一個讀書人,應當致力于學業。為何要熱衷于兵事呢?」
在兩宋時期,重文輕武是時代主旋律,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如狄青),照樣被文官看不起。作為「政治完人」的范仲淹也不能免俗,他欣賞張載的學識,但不希望張載成為一個「兵魯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