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冷鋒相對的中美關系,在「乒乓外交」的影響下,終于開始融冰。
一位白髮蒼蒼的美國老婦人,得知消息后熱淚盈眶。
她按捺住滿心的期待,給尼克松總統寫信,希望能夠回到眷戀多年的故鄉——中國。
此前,老婦人也曾多次寫信給中美方負責人,希望得到邀請和簽證,但因為兩國局勢處于敵對狀態,始終不能如愿。
將近半年的焦急等待,老婦人終于收到了中國大使館的來信;可信件內容,卻讓她如墜冰窟,說不出的委屈和絕望。
在信中,中方有關負責人委婉表示:因為老人發表過的許多作品,有扭曲中國形象的嫌疑,所以無法允許老人再前往中國。
讀完來信,老人渾身止不住地顫抖,她像個委屈的孩子,喃喃自語:
「你們看過我的作品嗎?你們看過嗎…」
她無法接受,自己用畢生精力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卻因誤解被拒之門外;
她也無法釋然,再也回不到生活40年的家國故土,再也沒有機會,去看望那個已經長眠于地下、卻讓她牽掛一生的翩翩才子。
這位老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
時隔多年,斯人已逝;一部《賽珍珠傳》翻涌起云海往事,人們才知:這個才情斐然的女子,曾多次漫步于夕陽籠罩的康橋,而這一切,只因她癡愛著那個叫做徐志摩的詩人。
出生于1892年的賽珍珠,本是美國弗吉尼亞州人;4個月時,被身為傳教士的父親帶到了中國鎮江。
在古色煙雨的江南,賽珍珠同普通的中國孩子般,是聽著精彩的《山海經》《水滸傳》等故事長大的。
因為熱愛中國文化,她自小以中文為母語,而母親教授的英文則是第二種語言。
她說:鎮江就是我的故鄉,除了膚色,我和中國人沒有什麼不同。
父母喚她珀爾,她卻為自己取名賽珍珠;原因,便是自己崇拜傳奇名妓賽金花。
換作普通大眾,多是對妓女身份唯恐避之不及;而賽珍珠卻毫不避諱,灑脫隨性,也著實是個有趣的靈魂。
遇到徐志摩,是賽珍珠逃不過的情劫。
那是1924年,四月天、草長鶯飛。
受孫中山邀請,印度著名詩人、哲學家泰戈爾乘船東來,進行文化交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