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乾隆六年(1741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清朝名臣張廷玉懷疑自己出門沒看黃歷,因為他竟然被人彈劾了。
彈劾張廷玉的奏折中寫道:
張、姚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
內容很長,簡要的意思是說:張廷玉身為朝廷重臣,卻不知道謹慎處事。在張廷玉的老家桐城,張、姚(張廷玉妻族)二姓的士紳借著張廷玉的名頭頻繁進入官場,如今桐城張、姚二姓官員在全國已達27人之多,朝廷應該約束張廷玉,并且抑制桐城二姓士紳。
這份彈劾讓張廷玉冷汗直流,張廷玉身為保和殿大學士、三朝元老,幾乎所有漢族大臣都以他馬首是瞻。以他在朝中的威望,十余年都沒被人彈劾了,這一次竟然被鷹啄了眼。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彈劾他的人,竟然是一位漢臣,他的名字叫劉統勛。
實際上,劉統勛不僅彈劾了張廷玉,他還同時彈劾了另外一位大學士訥親。一口氣彈劾兩位內閣大學士,讓劉統勛瞬間名動朝野。
此后數年,劉統勛在吏治、軍事、漕運、治河等方面為清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清朝唯一的「真宰相」。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詳細地分享劉統勛,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讓大家了解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清代名臣。
清朝順治九年,山東諸城一位53歲的考生進京趕考,一舉考中進士,年過半百的他欣喜若狂,這位考生,名叫
劉必顯。
35年后(康熙二十四年),劉必顯的兒子劉棨也順利考中進士。劉棨在清朝是著名的清官,曾官至四川布政使,于康熙五十七年累死于任上。需要說明的是,雍正帝還是皇子時,曾重點經營川陜一代,因此他和劉棨打過交道。
到了雍正二年,一位叫劉統勛的舉人參加科舉春闈,高中二甲第十七名。雍正見他祖籍是山東諸城縣人,便問他和劉棨是何關系。劉統勛回答道:「劉棨正是先父,劉必顯是先祖父!」
雍正感慨道:「你們劉家一門三代三位進士,可謂薪火相傳,十分不易,你要繼承你祖、父之風,做一個好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