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歷史,發現一個規律,「秦王」這個名號,最容易成為皇帝。
據統計,從兩晉到明朝這1500年內,至少有10位「秦王」登基稱帝,其登基的機率,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的王爵稱號。
其中,最著名的秦王莫過于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他之外,后秦武昭帝姚萇、隋朝第四位皇帝楊浩、吳越忠懿王錢俶等9位皇帝(或國君)在登基之前,也被封為秦王。
實際上,秦王之所以能屢屢坐上寶座,是有原因的。從漢末開始,君主習慣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來給親王定名。
在傳統意義上,「秦王、晉王、齊王、楚王」四大封號最為尊貴,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這四個國家都曾是一時之霸主。又因為秦王是最終統一六國的君主,所以,在諸王中,一般以秦王為尊。這就造成了一種結果:
被封為「秦王」的皇子,那麼比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年長,要麼比大多數皇子優秀。當然,這只是普遍的情況,并不絕對。
所以,按照古代「立長立賢」的標準,一旦太子出現意外,「秦王」就占據很大優勢,這就是「秦王」容易得手的原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秦王」都是香餑餑,例如,大明朝的第一代秦王、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就是諸位「秦王」中的失敗者,根據史料記載,朱樉最終被3位婦人毒死,朱元璋得知情況后,卻不為他說好話,直罵他死有余辜。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朱樉。希望通過史料的分析,帶大家認識一位不一樣的「秦王」。
根據《明史·諸王傳》記載: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其中,馬皇后一共生了5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標(太子),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棡(晉王)、四子朱棣(燕王)、五子朱橚(周王)。
當然,在史學中,關于朱標和朱棣的生母到底是不是馬皇后,有一定爭議,甚至有「馬皇后無子」之說,也就是說,朱樉或許也不是馬皇后生的。但筆者堅持認為,研究歷史,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相信正史的說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