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并不代表偉大的人格」,這是后世很多人對魯迅的評價。魯迅,一生都在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忙碌的革命者,他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棄醫從文」,用文筆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他著作等身,被后世稱為「民族魂」。
但魯迅在生前死后,都一直被世人詬病,而這一切的根源,在其原配妻子朱安身上。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也迎來了一場千古未有的巨變。在這場巨變中,很多青史留名的民國人物都打著「自由戀愛」的旗號,選擇了拋棄髮妻。這些人物里,就有大文豪魯迅。
魯迅
1906年7月6日魯迅在日本被母親騙回老家與朱安完婚,完婚的第三天,魯迅就從家中出走,又去了日本。對于這場「包辦婚姻」,魯迅多次對友人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另一頭的朱安,從21歲定下婚約開始就在苦苦等待著魯迅歸來,這一等就是六年。六年后,朱安終于如愿與魯迅完婚。魯迅出走后,朱安以為,只要她好好伺候婆婆料理好家事,丈夫終有一天是會回來的。
誰知苦等多年后,朱安還是沒有等到魯迅回來的消息。最后,朱安終于按捺不住,和婆婆一起離了江南水鄉遠赴北京。這一去,朱安便再沒能返鄉。在北京的日子,朱安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婆婆和魯迅一家的重擔。
魯迅肺病時,朱安呵護備至,為了給魯迅開胃,朱安托娘家小弟買魯迅最愛吃的鹽煮筍和茴香豆寄來。魯迅病剛好些,朱安又步行80里路去「稻香村」這家南店北開的小吃店,買魯迅愛吃的糕點。
朱安
朱安像所有傳統的中國女性一樣深愛著自己的丈夫魯迅,她任勞任怨,把對丈夫的愛注進生活的點滴里。魯迅看在眼里,但始終未接納朱安做他的妻子。
「母親要娶個兒媳婦,有人在身邊陪著,那也好吧!」這是魯迅提及妻子朱安時說的話。在魯迅眼里,朱安恰只是一個「沉重的禮物」,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上世紀20年代,魯迅當著朱安的面開始和女學生許廣平來往。朱安看在眼里,卻奈何不了。1927年,魯迅與許廣平同居,此后朱安只得默默照顧婆婆直到其離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