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與蕭珊的愛情故事,始于上個世紀30年代。
出生封建官僚家庭的巴金,見慣了大宅院的勾心斗角;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自16歲起,他便違逆長輩安排,毅然跑到成都外國語學校去學習。
在求學期間,巴金接觸到了大量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
1936年,巴金目睹了家族荒謬的遺產紛爭,深感痛心和無力;遂結合親身經歷,創作了長篇小說《家》,以來控訴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惡!
作品一經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因為這部《家》,有人抗婚逃婚以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有人則背井離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因為讀者對作品萬分癡迷,便有來自各地的讀者信件,如雪片般飛到巴金家里。
這些充滿或敬仰或傾慕的信件,也藏好了巴金與蕭珊的緣分。
作為巴金的「忠誠粉絲」,還在讀高中的蕭珊,讀完《家》后震撼不已,便堅持每周給巴金寫信。
或許是「仗」著自己年紀小,蕭珊在信里總是肆無忌憚地表達她的熱情。
性格文雅的巴金顯然也被這個小讀者的頻繁來信打動了,他發現:女孩的熱情真摯,漸漸舒緩了自己因顛沛流離和歲月紛擾困頓的心。
所以,身處百忙之中的他,抽時間認真回信。
相識何必曾相逢!這樣敞開心扉的通信,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光。
直到有天,巴金再次打開蕭珊來信,發現隨信件掉落的,還有一張女孩的照片!
那是17歲的蕭珊!
穿著白衫黑裙的她,一雙大眼睛水汪靈動,顯得格外俏皮可愛。
信件中,蕭珊勇敢而真誠的寫道: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先生能答應我的請求。」
向來不愿與外界多有交集的巴金,這次卻反常的欣然允諾。
就這樣,兩人從書信往來的筆友,真正走向了相知相識!
雖未謀面,卻一見如故!這是蕭珊和巴金天生注定的緣分!
初次相見,女孩看到巴金就熱情說道:「 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輕多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