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北京東四十二條胡同馮公館內,響起激烈戰火聲。
時任《大陸晚報》的主編張漢舉,在此次槍擊事件中喪生。
劫持張漢舉的兇手,被隨后趕到的警方擊斃,于事發第二日梟首示眾。
這就是震驚國內的「9·14梅蘭芳襲擊案」。
事發后,國內報刊紛紛用頭版頭條刊登消息,人們慶幸梅蘭芳躲過一劫,否則中國京劇史將被改寫。
但一些無良報社捕風捉影,杜撰故事,矛頭直指孟小冬。
這件事,是孟小冬情碎梅蘭芳的開端,1年后,她情歸杜月笙。
兩段愛情,前者是眾人眼中的郎才女貌,卻唏噓收場。后者被認定鸞鳳分飛,卻共挽鹿車。
感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
而兩段婚姻的女主角孟小冬,冷艷孤傲,真正做到了愛時毫無保留,分開絕不回頭。
孟小冬,著名女須生,「余派京劇」第一傳承人。
北京著名劇評人「燕京散人」這樣評價她:
「天生一副好嗓子,其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里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須生界,不敢說后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
她7歲出道,12歲名噪申城,「名坤伶角兒之美貌,均不及孟小冬姿色」。
在12歲到16歲4年間,她分別在江滬一帶演出130余場,早已是南方家喻戶曉的名伶。
但孟小冬并沒有知足,她對京劇的熱愛,讓她想成為真正的角兒。
當時,梨園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不進京,不成角兒。
為了得到真正的認可,17的孟小冬與父親孟鴻群,一起赴京。
仰望京城繁華,巍峨城墻內是京劇誕生之地。孟小冬心潮澎湃,想在這里站穩腳跟。
一心向著事業的孟小冬,卻與美好不期而遇,她與「伶界大王」梅蘭芳邂逅了,并展開了一段傾城之戀。
他們初見是在戲台后,孟小冬低首含額,恭敬地叫了一聲「梅先生」,梅蘭芳含笑點頭。擦肩而過時,空氣中彌漫著孟小冬身上的香氣。
那天,原定要與梅蘭芳演《四郎探母》的余叔巖,突然因便血癥無法前來,有人提議:「小冬演老生多年,雖年幼,但尚可一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