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山東聊城的某個院落里,82歲的牧琳愛正整理著她從美國帶來的行李。
這位來自美國的老人,剛剛變賣了自己的家產,只身來到中國。
此刻,她正忙碌地布置著新家,細心地把一張舊照片放在床頭柜上,那是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里面是她與童年玩伴周仁杰。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里的一切,我一定會回來。」這是牧琳愛13歲離開中國時許下的諾言。
盡管歲月變遷,這份承諾卻始終銘刻在她的心中。她來這里,不僅僅是為了尋找童年的回憶,更是為了兌現當年的誓言。
牧琳愛1917年出生于河北北戴河,後來隨父母在山東聊城劉廟村生活。她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傳教士,他們從遙遠的美國來到這里傳教後來又生下了幾個孩子,牧琳愛排行第四。
那時的中國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牧琳愛親眼看到了淳樸善良的中國的老百姓所經歷的天災人禍,這給幼小的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聊城的生活很艱辛,但也充滿了溫情。牧琳愛經常和村里的孩子們一同玩耍,還與憨厚老實的周仁杰成為了朋友。
盡管語言不通,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純真的友誼,他們在一起玩耍、打鬧,成為了彼此最親密的伙伴。
周仁杰喜歡畫畫,他時常送給牧琳愛一些簡樸但充滿心意的畫作。對牧琳愛來說,這個小村莊承載了她兒時的全部回憶,苦澀又美好。
牧琳愛的父親牧鴻恩在聊城運河邊建起了一座兩層小樓作為教堂,這座教堂後來成了當地的一個地標。
每當教堂的鐘聲響起,附近的村民就會聚集在這里,聽牧鴻恩講道。
牧鴻恩不僅傳播宗教,還盡力幫助當地的窮苦百姓。他經常帶著食物和藥品,走訪那些貧困的家庭,在這期間,牧琳愛親眼看到了當地百姓所遭受到了苦難。
她時常感到不忍心,想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卻又無能為力,只好跟隨父親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