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媽錯了,我不該問你要錢!」王永強北大博士畢業后,就移民美國20年不曾回家,母親病重也不管不顧,甚至連母親最后一面都不肯見,只是說了7個字......
王永強是一位1969年出生于貧寒農民家庭的才子,恰逢中國教育蓬勃發展的黃金期,憑借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入江蘇知名學府蘇州大學,并順利獲得本科及碩士學位。
隨后,他更上層樓,在中科院深造物理博士,并在北京大學博士后站繼續科研之旅,然而,1999年他遠赴海外后,竟與家人斷絕聯系長達二十年之久,就連母親重病也不管不顧,這一行為似乎背離了傳統孝道,不少沒了解事情全面的網友們紛紛指責他「忘本」、「不孝」。
可隨著內幕逐漸曝光,人們才意識到,這段親情的裂痕并非單純由王永強的「背叛」造成,而是源于家庭無休止的索取與壓力。
那麼這背后的隱情究竟是什麼,而王永強回應的七個字又是什麼?
原來在他的父母看來,王永強的出生好像就是為了撐起這個大家庭,因為在王永強上面有一個哥哥,只不過哥哥身患疾病,出于哥哥未來的考慮,他的父母才決定再要一個孩子,至此王永強才出生。
可王永強的出生雖緩解了他們對大兒子的擔憂,但隨之而來的是經濟上的壓力,本來家庭條件都不富裕,母親體弱多病,養一個孩子已經是捉襟見肘,這下好了,生活難上加難。
以至于王永強從小就沒有過好的日子,吃不飽穿不暖的,好在有舅舅的幫襯,但他卻十分的懂事,深知知識改變改變命運,在學校刻苦努力的學習。
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整個學校里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可是隨著他越長越大,父母卻不愿意供他上學,希望他趕緊步入社會賺錢養家。
好在他比較清醒,并沒有聽從家人的安排,1981年,王永強憑借全鎮第一的成績進入鎮中學,并榮獲獎狀,卻遭父母冷淡對待,被要求協助家務而非慶祝成就。
面對家庭壓力,他堅持學習熱情,國中時成績優異,獲班主任鼓勵追求大學夢。
不僅考上了重點高中,也憑借著心中的一口氣,考上了蘇州大學,然而在他求學的道路中,父母不僅沒有想過拼了命的供孩子讀書,反而對孩子沒有過夸贊和支持,有的只有打壓,勸解他放棄學業,趕緊賺錢。
這在王永強看來,自己好像是父母生下來賺錢的工具,以后也只會是提款機而已,因此內心一直十分的哀傷,可還是對家人抱有一絲希望,為了籌集自己教育費用,小小年紀的他就要一邊打工賺錢,一邊兼顧學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