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默殺》的票房已經近10億了。
尤其是,在今年春節檔后就沒有電影破10億的情況下,這部沒什麼流量擔當的電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便顯得更加驚人。
它似乎印證了一件事——國產犯罪懸疑,本身就是流量密碼。
所以,這是國產片的新未來?不。因為在這些電影里,質量的高低,其實并不是決定票房的主要因素。這導致國產懸疑片一邊票房大賣。一邊,又同時集體陷入了「爛片」的沼澤。
怎麼說?Sir大致去查了一下,發覺從2023年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一部
不及格的懸疑犯罪片登陸院線。
△ 票房數據來自燈塔
而且聲量還都不小。為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影片可復制性太強。而且觀眾又太容易「收貨」。它們就像是一個個無名的電子代工廠生產出來的廉價山寨仿制品。質量堪憂。但總能憑借著新奇的「賣點」,收割一大批用戶。
什麼?你說Sir聳人聽聞?不。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這類犯罪懸疑片的話,會發覺,他們幾乎都長成了一個樣子,面目極其相似。就不說發生在東南亞這麼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了。單說角色。你會發現每一部影片的典型人物,都是一個人設。比如作為觀眾之眼的重要角色——偵探(刑警、律師等等身份同樣適用于這一身份的行為模式),Sir認為他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修邊幅的單身男人,能力出色,但出于一些不可說的原因反正不會升職。
△ 以上形象分別出自《瞞天過海》《黃雀在后》《第八個嫌疑人》《最后的真相》
或者重要配角,影片的「門面擔當」——中式蛇蝎美人,要麼受盡困難、要麼改邪歸正,但總歸是善良的好人。
△ 以上形象分別出自《誤殺2》《黃雀在后》《瞞天過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