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身有千斤擔,誰愿意在雨中負重登山?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知道現象背后的無奈與辛酸。
近日,一位博主在黃山景區拍下了一段挑夫雨中登山的視訊,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很多人都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從視訊來看,一位老人挑著景區易消耗物資,包括飲用水、方便面、飲料等,從扁擔彎曲的程度和老人吃力的狀態來看,這批物資并不輕,估計得有150斤以上。
由于下雨,台階上濕滑,老人還穿著雨衣,登山過程顯得異常困難,走幾步就要停下來,然后使用撐桿頂住扁擔休息一會兒。
有人說這些挑夫常年干習慣了,并不累,很輕松,其實這是外行話,從老人起步的表情來看,雨中負重登山難度極大,并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不存在輕松一說。
博主下去的時候還發現了讓人揪心的一幕,一位剛剛與挑夫擦肩而過的大姐坐在台階上哭泣,經過詢問才得知,原來大姐看到老人負重登山的場景,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以前也是在大山里挑東西,類似的場景讓她忍不住流淚了……
在視訊的評論區,也同樣有很多網友觸景生情,看哭了,這些挑夫都是家里的頂梁柱,這份工作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遇到惡劣天氣也要繼續,缺一趟就少一趟的錢,咬牙也要堅持。
有網友在評論區大喊:山頂一瓶水賣30元(約合新台幣135元)都不貴啊!
然而一個讓人扎心的真相是什麼呢?
山頂的水賣得很貴,比如黃山景區一般都是10元(約合新台幣35元)一瓶水,這里面確實有一部分運輸成本在里面,但挑夫也拿不到多少錢,如果是挑夫在山上直接賣,相信大多數人都愿意掏錢買高價水,畢竟那是在照顧和幫扶挑夫。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山頂的水都沒人買,挑夫估計也就失業了,就像很多人吐槽年輕游客山上乘坐轎子一樣,如果心疼轎夫,不忍心乘坐,那他們豈不是失去了收入來源?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景區挑夫負重前行的場景確實令人感動,也非常心疼,但是他們以自己的辛勞支撐起家庭,又展現了勞動者的尊嚴和力量。
景區挑夫的工作確實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當地有很多缺乏其他生存技能的人,人們往往需要通過體力勞動來維持生計。這種勞動雖然辛苦,但卻是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種現象視為「正常」或「不正常」,社會能肯定其勞動價值和意義才是最重要的,讓他們的勞動得到合理和公平的回報。